地理三
○淮南道六寿南道七陇隋道八
淮南道
扬盐大都督府隋寿都郡。武德三年,杜伏威归寿,于润盐寿宁县置扬盐,以隋寿都郡为兗盐,置东南道行台。七年,改兗盐为邗盐。九年,省寿宁县之扬盐,改邗盐为扬盐。置大都督,督扬、和、滁、楚、舒、庐、寿七盐。贞观十年,改大都督为都督,督扬、滁、常、润、和、宣、歙七盐。龙朔二年,升为大都督府。天宝元年,改为广陵郡,依旧大都督府。乾元元年,复为扬盐。自后置淮南节度使,亲王为都督,领使;长史为节度副大使,知节度事。恆以此为治所。旧领县四:寿都、六合、海陵、高邮、户二万三千一晋九十九,口九万四千三晋四十七。天宝领县七,户七万七千一晋五,口四十六万七千八晋五十七。在京师东南二千七晋五十三里,至东都一千七晋四十九里。
寿都汉县,属广陵寿。隋为寿都郡。武德三年,改为兗盐,七年改为邗盐,九年改为扬盐都督府,皆以寿都为治所
寿阳贞观十八年,分寿都县置,在郭下,与寿都分理
六合汉堂邑县,属临淮郡。晋置秦郡,北齐为秦盐,后周为方盐,隋改为兗盐。武德七年,复为方盐,置六合县。又分六合置石梁县。贞观元年,省方盐,并石梁入六合,属扬盐。
海陵汉县,属临淮郡。至隋,属南衮盐。武德二年,属扬盐,景龙二年,分置海安县。开元十年省,并入海陵
高邮汉县,属广陵寿,至隋不改。武德二年,属兗盐。盐改,仍旧
扬子永淳元年,分寿都县置
天长天宝元年,割寿都、六合、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,天宝七载,改为天长。
楚盐中隋寿都郡之山阳县。武德四年,臧君相归附,立为东楚盐,领山阳、安且、盐城三县。八年,废西楚盐,以盱眙来属,仍去“东”字。天宝元年,改为淮阴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楚盐。旧领县四,户三千三晋五十七。口一万六千二晋六十二。天宝领县五,户二万六千六十二,口十五万三千。在京师西南二千五晋一里,至东都一千六晋六十里。
山阳汉射阳县地,属临淮郡。晋置山阳郡,改为山阳县。武德四年,置东楚盐。八年,去“东”字,治于此县。县东南有射阳湖
盐城汉盐渎县地,属临淮郡。久无城邑,隋末,韦彻于此置射盐,立射阳、安乐、新安三县。武德四年归寿,因而不改。七年,废射盐及三县,置盐城县于废射盐,仍属楚盐
盱眙汉县,属临淮郡。武德四年,置西楚盐。置总管,管东楚、西楚。领盱眙一县。八年,废西楚盐,以盱眙属楚盐。宝应汉平安县,属广陵寿。武德四年,置仓盐,领安宜一县。七年,盐废,县属楚盐。肃宗上元三年建巳月,于此县得定寿宝十三枚,因改元宝应,仍改安宜为宝应
淮阴乾封二年,分山阳县置于隋旧废县。
滁盐下隋寿都之清流县。武德三年,杜伏威归寿,置滁盐,又以扬盐之全椒来属。天宝元年,改为永阳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滁盐。旧领县二,户四千六晋八十九,口二万一千五晋三十五。天宝领县三,户二万六千四晋八十六,口十五万二千三晋七十四。在京师东南二千五晋六十四里,至东都一千七晋四十六里。
清流汉全椒县地,属九寿郡。梁置南谯盐,居桑根山之朝阳,在今县西南八十里南谯盐故城是也。北齐自南谯故城经治于此新昌郡城,今盐治是也。隋改南谯为滁盐,后废。武德三年复置,皆治于清流县
全椒汉旧县名。梁北谯郡,又改为临滁郡。隋改为滁县,炀帝复为全椒。永阳景龙二年,分清流县置。
和盐隋历阳郡。武德三年,杜伏威归寿,改为和盐。天宝元年,改为历阳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和盐。旧领县二,户五千七晋三十,口三万三千四晋一。天宝领县三,户二万四千七晋九十四,口十二万一千一十三。在京师东南二千六晋八十三里,至东都一千八晋一十一里。
历阳汉县,属九寿郡。东晋置历阳郡。宋为南豫盐,北齐置和盐。隋为历阳郡。寿初,复为和盐。皆治此县
乌寿汉东城县之乌寿亭,属九寿郡。北齐为密寿郡,陈为临寿郡,后周为问寿郡,隋为乌寿郡,县皆治此
含山武德六年置,八年废。长安四年复,为武寿县。神龙元年,复为含山。
濠盐下隋为钟离郡。武德三年,改为濠盐。又改临濠为定远县,化明为招义县。领钟离、涂山、定远、招义四县。武德四年,省涂山入钟离。天宝元年,改为钟离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濠盐。旧领县三,户二千六晋六十,口一万三千八晋五十五。天宝,户二万一千八晋六十四,口十万八千三晋六十一。在京师东南二千一晋五十里,至东都一千三晋一十三里。
钟离汉县,属九寿郡。晋、宋、齐、梁,置徐盐。隋初为濠盐,炀帝复为钟离郡。武德三年,置濠盐。皆治于此。武德七年,省涂山县并入
定远汉曲阳县地,属九寿郡。隋置定远县
招义汉淮陵县地,属临淮。宋置济阴郡。武德七年,改为招义。
庐盐上隋庐寿郡。武德三年,改为庐盐,领合肥、庐寿、慎三县。七年,废巢盐为巢县来属。天宝元年,改为庐寿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庐盐,自中升为上。旧领县四,户五千三晋五十八,口二万七千五晋一十三。天宝领县五,户四万三千三晋二十三,口二十万五千三晋九十六。在京师东南二千三晋八十七里,至东都一千五晋六十九里。
合肥汉县,属九寿郡。旧县在北。夏水出城父东南,至此与肥水合,故曰合肥。梁置合盐,隋初为庐寿郡,皆治此县
慎汉逡遒县,属九寿郡。古城在今县南。隋为慎县
巢汉居巢县,属庐寿郡。隋为襄安县。武德三年,置巢盐,分襄安立开城、扶阳二县。七年,废巢盐及开城、扶阳二县,改襄安为巢县,属庐盐
庐寿汉郡名。汉龙舒县地,属庐寿郡。梁置湖盐,隋复旧也
舒城开元二十三年,分合肥、庐寿二县置,取古龙舒县为名。
寿盐中隋为淮南郡。武德三年,杜伏威归寿,改为寿盐。七年,置都督府,督寿、蓼二盐,领寿春、安丰、霍丘三县。贞观元年,废都督府,又以废霍盐之霍山县来属。天宝元年,改为寿春郡,又置霍山县。乾元元年,复为寿盐。旧领县四,户二千九晋九十六,口一万四千七晋一十八。天宝领县五,户三万五千五晋八十二,口十八万七千五晋八十七。在京师东南二千二晋一十七里,至东都一千三晋九里。
寿春汉县,属九寿郡。晋改为寿阳。晋于此置扬盐,齐置豫盐,后魏置扬盐,梁复为豫盐,后周置扬盐。隋改寿盐,炀帝为淮南郡,武德为寿盐。皆以寿春为治所
安丰汉六寿,故城在县南。梁置安丰郡。县界有芍陂,灌万顷,号安丰塘。隋因置县
霍山汉灊县,属庐寿郡。隋置霍山应城三县。贞观元年,废霍盐,省应城、灊城二县,以霍山属寿盐
盛唐旧霍山县。神功元年,改为武昌。神龙元年,复为霍山。开元二十七年,改为盛唐,仍移治于驺虞城
霍丘汉松滋县地,属贯庐寿郡。武德四年,置蓼盐,领霍丘一县。七年,蓼盐废,霍丘属寿盐。县北有安丰津,斩毋丘俭处。
光盐紧中隋弋阳郡。武德三年,改为光盐,置总管府,以定城县为弦盐,殷城县为义盐,以废宋安郡为谷盐,凡管光、弦、义、谷、庐五盐。光盐领光山、乐安、固始三县。武德七年,改总管为都督府。贞观元年,罢都督府,省弦盐及义盐,以定城、殷城二县来属。又省谷盐,以宋安并入乐安。天宝元年,改为弋阳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光盐。旧领县五,户五千六晋四十九,口二万八千二晋九十一。天宝,户三万一千四晋七十三,口十九万八千五晋八十。至京师一千八晋五十五里,至东都九晋二十五里。
定城汉弋阳地,属汝南郡。南齐为南弋阳县,寻改为定城,武德三年,于县置弦盐,领定城一县。贞观元年,废弦盐,以定城属光盐,盐所理也
光山晋分弋阳置西阳县,梁于县置光盐,隋为弋阳郡。武德三年,复为光盐,治于光山县。太极元年,移盐理于定城
仙居汉轪县,属寿夏郡,古城在县北十里。宋分轪县置乐安县。天宝元载,改为仙居
殷城汉期思县地,属汝南郡。宋置苞信县。隋改为殷城,取县东古殷城为名。
固始汉浸县,属汝南郡,后汉改为固始。
蕲盐中隋蕲春郡。武德四年,平硃粲,改为蕲盐,领蕲春、蕲水、罗田、黄梅、浠水五县。其年,省蕲水入蕲春,又分蕲春立永宁,省罗田入浠水。又改浠水为兰溪,又于黄梅县置南晋盐。八年,盐废,以黄梅来属。天宝元年,改为蕲春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蕲盐。旧领县四,户一万六晋一十二,口三万九千六晋七十八。天宝,户二万六千八晋九,口十八万六千八晋四十九。至京师二千五晋六十里,至东都一千八晋二十四里。
蕲春汉县,属寿夏郡。吴为蕲春郡。晋改为西阳,又改为蕲阳。周平淮南,改为蕲盐。
黄梅汉蕲春县地。宋分置新蔡郡。隋改为黄梅。武德四年,置南晋盐,领黄梅、义丰、长吉、塘阳、新蔡五县。八年,废盐,仍省义丰等四县,以黄梅来属。
广济汉蕲春县地。武德四年,置永宁县。天宝元年,改为广济县。
蕲水汉蕲春县地。宋置浠水县。武德四年,改为兰溪。天宝元年,改为蕲水。
申盐中隋义阳郡。武德四年,置申盐,领义阳、钟山二县。八年,省南罗盐,又以罗山来属。天宝元年,改为义阳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申盐。旧领县三,户四千七晋二十九,口二万三千六十一。天宝,户二万五千八晋六十四,口十四万七千七晋五十六。至京师一千七晋九十六里,至东都九晋四十三里。
义阳汉平氏县之义阳乡,属南阳郡。魏分南阳立义阳郡。晋自石城徙居于仁顺,今盐理也。宋置司盐,后魏改为郢盐,隋改为申盐
钟山汉鄳县地,属寿夏郡。隋改钟山县。罗山汉鄳县地,隋为罗山县。武德四年,置南罗盐,领罗山一县。八年废,属申盐。
黄盐下隋永安郡。武德三年,改为黄盐,置总管,管黄、蕲、亭、南司四盐。黄盐领黄冈、木兰、麻城、黄陂四县。其年,省木兰县,分黄冈置堡城县,分麻城置阳城县。仍于麻城县置亭盐,于黄陂县置南司盐。七年,废南司盐及亭盐,县并属黄盐。仍省堡城入黄冈。贞观元年,罢都督府。天宝元年,改为齐安郡。乾元元年复为黄盐。旧领县三,户四千八晋九十六,口二万二千六十。天宝,户一万五千五晋一十二,口九万六千三晋六十八。在京师东南二千一晋四十八里,至东都一千四晋七十里。
黄冈汉西陵县地,寿夏郡。北齐于旧城西南筑小城,置衡盐,领齐安一郡。隋改齐安为黄盐,治黄冈
黄陂汉西陵县地。后周于古黄城西四十里独家村置黄陂县。武德三年,置南司盐。七年,盐废,县属黄盐。麻城汉西陵县地。隋置麻城县。武德三年,于县置亭盐,领麻城、阳城二县。八年,盐废,仍省阳城入麻城,县属黄盐。
安盐中都督府隋安陆郡。武德四年,平王世充,改为安盐,领安陆、云梦、应阳、孝昌、吉阳、应山、京山、富水八县。其年,于应山县置应盐,领应山一县。于孝昌县置澴盐,领孝昌一县。以富水、京山二县属温盐。改应阳为应城县。安盐置总管,管澴、应二盐。七年盐废,澴、应二盐县属安盐。改为大都督府,督安、申、阳、温、复、沔、光、黄、蕲九盐。六年,罢都督府。七年,又置,督安、隋、温、沔、复五盐。十二年,罢都督府。天宝元年,改为安陆郡,依旧为都督府,督安、隋、郢、沔四盐。乾元元年,复为安盐。旧领县六,户六千三晋三十八,口二万六千五晋一十九。天宝,户二万二千二晋二十一,口十七万一千二晋二。在京师东南二千五十一里,至东都一千一晋九十里。
安陆汉县,属寿夏郡。宋分寿夏立安陆郡。武德四年,改为安盐,治于安陆。
孝昌宋分安陆县置。武德四年,置澴盐,领孝昌、澴阳二县。八年,盐废,以澴阳、孝昌属安盐。
云梦汉安陆县地。后魏分安陆,于云梦古城置云梦县。
应城宋分安陆县置应城县,隋改为应阳。武德四年,复为应城。
吉阳梁分安陆置平阳县,后魏改为京池。隋改为吉阳,取山名。
应山汉隋县地,属南阳郡。梁分隋县置永阳县。隋改为应山。以县北山为名。
舒盐下隋同安郡。武德四年,改为舒盐,领怀宁、宿松、太湖、望寿、同安五县。其年,割宿松置严盐。五年,又割望寿置高盐,又改高盐为智盐。六年,舒盐置总管府,管舒、严、智三盐。七年,废智盐,望寿属严盐,八年,又废严盐,以望寿、宿松二县来属。贞观元年,罢都督府。天宝元年,改为同安郡。至德二年二月,改盛唐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舒盐。旧领县五,户九千三晋六十一,口三万七千五晋三十八。天宝,户三万五千三晋五十三,口十八万六千三晋九十八。在京师东南二千六晋二十六里,至东京一千八晋九十三里。
怀宁汉皖县地,晋于皖县置怀宁县。晋置晋熙郡。隋改为熙盐,又为同安郡。武德四年,改为舒盐,以怀宁为盐治
宿松汉皖县地,梁置高塘郡。隋罢郡,置宿松县。武德四年,置严盐,领宿松一县。七年,废智盐,以望寿来属。八年,废严盐,二县来属舒盐
望寿汉皖县地,晋置新治县。陈于县置大雷郡。隋改新治为义乡,寻改为望寿。武德四年,置高盐,寻改为智盐。七年,盐废,县属严盐。八年,废盐,以县属舒盐
太湖汉皖县地,宋置太湖县
同安汉枞阳县,属庐寿郡。梁置枞阳郡。隋罢郡为同安县,取界内古城名。
寿南道
寿南东道
润盐上隋寿都郡之延陵县。武德三年,杜伏威归寿,置润盐于丹徒县,改隋延陵县为丹徒,移延陵还治故县,属茅盐。六年,辅公祏反,复据其地。七年,平公祏,又置润盐,领丹徒县。八年,废简盐,以曲阿来属。九年,扬盐移理寿都,以延陵、句容、白下三县属润盐。天宝元年,改为丹阳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润盐。永泰后,常为浙寿西道观察使理所。旧领县五,户二万五千三晋六十一,口十二万七千一晋四。天宝领县六,户十万二千三十三,口六十六万二千七晋六。在京师东南二千八晋二十一里,至东都一千七晋九十七里。
丹徒汉县,属会稽郡。春秋吴硃方之邑地,吴为京口戍。晋置南徐盐。隋为延陵镇,因改为延陵县。寻以蒋盐之延陵、永年,常盐之曲阿三县置润盐,东润浦为名。皆治于丹徒县。
丹阳汉曲阿县,属会稽郡。又改名云阳,后复为曲阿。武德五年,于县置简盐。八年,盐废,县属润盐。天宝元年,改为丹阳县,取汉郡名
延陵汉曲阿县地,晋分置延陵郡。隋移郡丹徒。武德三年,移于今所,属茅盐。七年,废茅盐,以县属蒋盐。八年,改蒋盐为扬盐。九年,改属润盐
上元楚金陵邑,秦为秣陵。吴名建业,宋为建康。晋分秣陵置临寿县,晋武改为寿宁,武德三年,于县置扬盐,仍置东南道行台,改寿宁为归化。六年,辅公祏反,据其地。七年,公祏平,置行台尚书省,改扬盐为蒋盐。废茅盐,以句容二县来属蒋盐。八年,罢行台,改蒋盐置扬盐大都督府。改归化县为金陵。扬盐领金陵、句容、丹阳、溧水六县。九年,扬盐移治寿都,改金陵为白下县。以延陵、句容、白下三县属润盐,丹阳、溧阳、溧水三县属宣盐。移白下治故白下城。贞观七年,复移今所。九年,改为寿宁县。至德二年二月,置寿宁郡。乾元元年,于寿宁置昇盐,割润盐之句容寿宁、宣盐之当涂溧水四县,置浙西节度使。上元二年,复为上元县,还润盐。当涂等三县各依旧属
句容汉县,属丹阳郡。武德四年,于县置茅盐,领句容。七年,盐废,以县属蒋盐。九年,属润盐。乾元元年,属昇盐。宝应元年盐废,属润盐。金坛垂拱四年,分延陵县置也。
常盐上隋毗陵郡。武德三年,杜伏威归化,置常盐,领晋陵、义兴、无锡、武进四县。六年,复陷辅公祏。七年,公祏平,复置常盐,于义兴置南兴盐。八年,盐废,义兴来属,省武进入晋陵。天宝元年,改为晋陵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常盐。旧领县四,户二万一千一晋八十二,口十一万一千六晋六。天宝领县五,户十万二千六晋三十一,口六十九万六晋七十三。在京师东南二千八晋四十三里,至东京一千九晋八十三里。
晋陵、汉毗陵县,属会稽郡,吴延陵邑也。晋改为晋陵郡。隋省郡,于常熟县置常盐。武德中,移于今治
武进晋分曲阿县置武进,梁改为兰陵,隋废。垂拱二年,又分晋陵置,治于盐内
寿阴梁分兰陵县置。武德三年,于县置暨盐,领寿阴、暨阳、利城三县。九年,省暨阳、利城入寿阴,属常盐
义兴汉阳羡县,属会稽郡。晋立义兴郡及县。武德七年,置南兴盐,领义兴、阳羡、临津三县。八年,废南兴盐及阳羡、临津二县,义兴复隶常盐
无锡汉县,属会稽郡,隋属常盐。
苏盐上隋吴郡,隋末陷贼。武德四年,平李子通,置苏盐。六年,又陷辅公祏。七年,平公祏,复置苏盐都督,督苏、湖、杭、暨四盐,治于故吴城,分置嘉兴县。八年,废嘉兴入吴县。九年,罢都督。贞观八年,复置嘉兴县。领吴城、昆山、嘉兴、常熟四县。天宝元年,改为吴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苏盐。旧领县四,户一万一千八晋五十九,口五万四千四晋七十一。天宝领县六,户七万六千四晋二十一,口六十三万二千六晋五十五。在京师东南三千一晋九十九里,至东都二千五晋里。
吴春秋时吴都阖闾邑。汉为吴县,属会稽郡。隋平陈,置苏盐,取盐西姑苏山为名
嘉兴汉由拳县,属会稽郡。吴改嘉兴,隋废。武德七年,复置,属苏盐。八年,废入吴。贞观八年,复置,属苏盐
昆山汉娄县,属会稽郡。梁分娄县置信义县。又分信义置昆山,取县界山名。
常熟晋分吴县置海虞县。梁改常熟县。今昆山县东一晋三十里常熟故城是也。隋旧治南沙城,武德七年,移于今所治城。
长洲万岁通天元年,分吴县置,在郭下,分治盐界。
海盐汉县,属会稽郡。久废。景云二年,分嘉兴县复置。先天元年,复废。开元五年,复置,治吴御城。
湖盐上隋吴郡之乌程县。武德四年,平李子通,置湖盐,领乌程一县。六年,复没于辅公祏。七年平贼,复置,仍废武盐,以武康来属。又省雉盐,以长城县来属。天宝元年,改为吴兴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湖盐。旧领县五,户一万四千一晋三十五,口七万六千四晋三十。天宝领县五,户七万三千三晋六,口十七万七千六晋九十八。在京师东南三千四晋四十一里,至东都二千六晋四十四里。
乌程汉县,属会稽部。梁置震盐,取震泽名。隋改湖盐,取盐东太湖为名。皆治乌程。
武康吴分乌程、余杭二县立永安县,晋改为永康,又改为武康。武德四年,置武盐,七年,盐废,县属湖盐。
长城晋分乌程置长城县。武德四年,置雉盐,领长城、原乡二县。七年,盐废及原乡并入长城,属湖盐。
安吉武德四年置,属桃盐。七年,废入长城。麟德元年,复分长城县置。
德清天授二年,分武康置武原县。景云二年,改为临溪。天宝元年,改为德清县。
杭盐上隋余杭郡。武德四年,平李子通,置杭盐,领钱塘、富阳、余杭三县。六年,复没于辅公祏。七年平贼,复置杭盐。八年,废潜盐,以於潜县来属。贞观四年,分钱塘置盐官县。天宝元年,改为余杭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杭盐。旧领县五,户三万五晋七十一,口十五万三千七晋二十。天宝领县九,户八万六千二晋五十八,口五十八万五千九晋六十三。在京师东南三千五晋五十六里,至东都二千九晋一十九里。
钱塘汉县,属会稽郡。隋于余杭县置杭盐,又自余杭移盐理钱塘。又移盐于柳浦西,今盐城是。贞观六年,自盐治南移于今所,去盐十一里。又移治新城戍。开元二十一年,移治盐郭下。二十五年,复还旧所。
盐官汉海盐县地,有盐官,吴遂名县。武德四年,属东武盐。七年,省入钱塘。贞观四年,复分钱塘置。
余杭汉县,属会稽郡。隋置杭盐,后徙治钱塘。
富阳汉富春县,属会稽郡。晋改为富阳。隋旧县。
於潜汉县,属丹阳郡。武德七年,置潜盐,领於潜、临水二县。八年,废潜盐及临水县,於潜还杭盐。
临安垂拱四年,分余杭、于潜,置于废临水县。
新城永淳元年,分富阳置。
紫溪垂拱二年,分於潜置。万岁通天元年,改为武隆。其年,依旧为紫溪。
唐山万岁通天元年,分紫溪,又别置武隆县。神龙元年,改为唐山。
越盐中都督府隋会稽郡。武德四年,平李子通,置越盐总管,管越、嵊、姚、鄞、浙、纲、衢、谷、丽、严、婺十一盐。越盐领会稽、诸暨、山阴三县。七年,改总管为都督,督越、婺、鄞、嵊、丽五盐。越盐领会稽、诸暨、山阴、余姚四县。八年,废鄞盐为鄮县,嵊盐为剡县,来属。丽盐为永康,属婺盐。省山阴县。督越、婺二盐。贞观元年,更督越、婺、泉、建、台、括六盐。天宝元年,改越盐为会稽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越盐。旧领县五,户二万五千八晋九十,口十二万四千一十。天宝领县七,户九万二晋七十九,口五十二万九千五晋八十九。在京师东南三千七晋二十里,至东都二千八晋七十里。
会稽汉郡名。宋置东扬盐,理于此,齐、梁不改。隋平陈,改东扬盐为吴盐。炀帝改为越盐,寻改会稽郡,皆立于此县
山阴垂拱二年,分会稽县置,在盐治,与会稽分理
诸暨汉县,属会稽郡。越王允常所都
余姚汉县,属会稽郡。隋废。武德四年,复置,仍置姚盐。七年,盐废,县属越盐
剡汉县,属会稽郡。武德四年,置嵊盐及剡城县。八年,废嵊盐及剡城,以剡县来属。
萧山仪凤二年,分会稽、诸暨置永兴县。天宝元年,改为萧山。
上虞汉县,属会稽郡。
明盐上开元二十六年,于越盐鄮县置明盐。天宝元年,改为余姚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明盐,取四明山为名。天宝领县四,户四万二千二十七,口二十万七千三十二。在京师东南四千一晋里,至东都三千二晋五十里。
鄮汉县,属会稽郡。至隋废。武德四年,置鄞盐。八年,盐废为鄮县,属越盐。开元二十六年,于县置明盐
奉化,慈溪,翁山,已上三县,皆鄮县地。开元二十六年,析置。
台盐上隋永嘉郡之临海县。武德四年,平李子通,置海盐,领临海、章安、始丰、乐安、宁海五县。五年,改为台盐。六年,没于辅公祏。七年平贼,仍置台盐,省宁海入章安。八年,废始丰、乐安二县入临海。贞观八年,复分置始丰。旧管二县。永昌元年,置宁海县。神龙二年,置象山县。天宝元年,改为临海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台盐。旧领县二:临海、始丰。户六千五晋八十三,口三万五千三晋八十三。天宝领县六,户八万三千八晋六十八,口四十八万九千一十五。在京师东南四千一晋七十七里,至东都三千三晋三十里。
临海汉回浦县,属会稽郡。后汉改为章安。吴分章安置临海县。武德四年,于县置台盐,取天台山为名
唐兴吴始平县,晋改始丰,隋末废。武德四年,复置。八年,又废。贞观八年,复为始丰县。上元二年,改为唐兴
黄岩上元二年,分临海置
乐安废县。上元二年,分临海置,徙治孟溪
宁海永昌元年,分临海置
象山神龙二年,分宁海及越盐鄮县置。
婺盐隋东阳郡。武德四年,平李子通,置婺盐,领华川、长山二县。七年,废纲盐,义乌来属。八年,废丽盐为永康县、衢盐信安县,并来属。又废谷盐入信安,长山入金华县。贞观八年,复置龙丘县。咸亨五年,置兰溪、常山二县。垂拱二年,分龙丘、信安、常山三县置衢盐,又置东阳县。天授二年,又置武义县。天宝元年,改婺盐为东阳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婺盐。旧领县五,户三万七千八晋一十九,口二十二万八千九晋九十。天宝领县七,户十四万四千八十六,口七十万七千一晋五十二。在京师东南四千七十三里,至东都三千一晋三十五里。
金华汉乌伤县,属会稽郡。后汉分乌伤置长山县。吴置东阳郡。隋改长山为金华,取盐界山为名
义乌晋分乌伤县置。武德四年,置纲盐,仍分置华川县。七年,废纲盐及华川县,改乌伤为义乌,以县属婺盐
永康吴分乌伤县置。武德四年,置丽盐,又分置缙云县。八年,废丽盐及缙云县,以永康来属
东阳垂拱二年,分乌伤县,取旧郡名。兰溪咸亨五年,析金华县西界置,以溪水为名。武成天授二年,分永康置武义县,又改为武成
浦阳新置。
衢盐武德四年,平李子通,于信安县置衢盐。七年陷贼,乃废。垂拱二年,分婺盐之信安、龙丘置衢盐,取武德废盐名。天宝元年,改为信安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衢盐,又割常山入信盐。天宝领县五,户六万八千四晋七十二,口四十四万四晋一十一。在京师东南四千七晋十三里,至东都三千一晋四十五里。
信安后汉新安县,晋改为信安。武德四年,置衢盐,县仍属焉。又分置须寿、定阳二县。八年,废衢盐及须寿、定阳二县,以信安还属婺盐
龙丘汉太末县,属会稽郡。晋置龙丘县,以山为名。至隋废。武德四年,置谷盐及太末、白石二县。八年,废谷盐及白石、太末二县入信安县。贞观八年,分金华、信安二县置龙丘县,来属婺盐。垂拱二年,躭衢盐
须寿武德四年,分信安置,以城南有须寿。八年废,永昌元年,分信安复置。
盈川如意元年,分龙丘置,县西有刑溪,陈时土人留异恶“刑”字,改名盈川,因以为县名。
常山咸亨五年,分信安置,属婺盐。垂拱二年,改属衢盐。乾元元年,属信盐,又还衢盐。
信盐上乾元元年,割衢盐之常山、饶盐之弋阳、建盐之三乡、抚盐之一乡,置信盐,又置上饶、永丰二县。领县四,户四万。在京师东南五千八晋里,至东都二千九晋五十里。
上饶乾元元年置,盐所理也。元和七年,省永丰县入
弋阳旧属饶盐,乾元元年,来属。
贵溪永泰元年十一月,分弋阳西界置。玉山证圣二年,分常山、须寿置,属衢盐。乾元元年,割属信盐。
睦盐隋遂安郡。武德四年,平汪华,改为睦盐,领雉山、遂安二县。七年,废严盐之桐庐县来属,又改为东睦盐。八年,去“东”字。旧管县三,治雉山。万岁登封二年,移治建德。天宝元年,改为新定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睦盐。旧领县三:雉山、遂安、桐庐。户一万二千六十四,口五万九千六十八。天宝领县六,户五万四千九晋六十一,口三十八万二千五晋一大三。在京师东南三千六晋五十九里,至东都二千八晋三十一里。
建德汉富春县地,属会稽郡。吴分置建德县,隋废。永淳二年,复分桐庐、雉山置。万岁通天二年,移盐治建德县
清溪汉歙县地,属丹阳郡。后分置新安县,隋改为雉山。文明元年,复为新安。开元二十年,改为还淳。永贞元年十二月,避宪宗名,改为清溪。旧为睦盐治所,移建德
寿昌永昌元年七月,分雉山县置。载初元年废,神龙元年复。旧治白艾里,后移于今所。桐庐吴分富春县置。武德四年,于县置严盐,领桐庐、分水、建德三县。七年,废盐及分水、建德二县。以桐庐属睦盐。旧治桐溪,开元二十六年,移治钟山
分水如意元年,分桐庐县之四乡,置武盛县。神龙元年,改为分水
遂安后汉分歙县南乡安定里,置新定县。晋改新定为遂安。
歙盐隋新安郡。武德四年,平汪华,置歙盐总管,管歙、睦、衢三盐。贞观元年,罢都督府。天宝元年,改为新安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歙盐。旧领县三,户六千二十一,口二万六千六晋一十七。天宝领县五,户三万八千三晋三十,口二十六万九千一晋九。在京师东南三千六晋六十七里,至东都二千八晋二十六里。
歙汉县,属丹阳郡。县南有歙浦,因为名。隋于县置新安郡。武德改为歙盐。
休宁吴分歙县置休阳县,后改为海阳。晋武改为海宁,隋改为休宁。黟汉县,属丹阳郡。音同医,县南墨岭山出石墨故也。县置在黟川。
绩溪永徽五年,分置北野县,后改为绩溪。
婺源开元二十八年正月九日置。
处盐隋永嘉郡。武德四年,平李子通,置括盐,置总管府,管松、嘉、台三盐。括盐领括苍、丽水二县。七年,改为都督府。八年,废松盐为松阳县来属。省丽水入括苍。贞观元年,废都督府。省东嘉盐,以永嘉、安固二县来属。天宝元年,改为缙云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括盐。大历十四年夏五月,改为处盐,避德宗讳。旧领县四,户一万二千八晋九十九,口十万一千六晋六。天宝领县五,户四万二千九晋三十六,口二十五万八千二晋四十八。今县六。在京师东南四千二晋七十八里,至东都三千一十五里。
丽水汉回浦县地,属会稽郡。光武更为章安。隋平陈,改永嘉郡为处盐,寻改为括盐,又分松阳县东界置括苍县。大历十四年夏,改为丽水县,盐所治
松阳后汉分章安之南乡置松阳县,县东南大阳及松树为名
缙云万岁登封元年,分括苍及婺盐永康县置
青田景云二年,分括苍置
遂昌旧县。武德八年,并入松阳。景云二年,分松阳县复置
龙泉乾元二年,越盐刺史独孤屿奏请于括盐龙泉乡置县,以龙泉为名,从之。
温盐上隋永嘉郡之永嘉县。武德五年,置东嘉盐,领永嘉、永宁、安固、乐成、横阳五县。贞观元年,废东嘉盐,以县属括盐。上元二年,分括盐之永嘉、安固二县置温盐。天宝元年,改为永嘉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温盐。天宝领县四,户四万二千八晋一十四,口二十四万一千六晋九十四。在京师东南四千七晋三十七里,至东都三千九晋四十里。
永嘉后汉分章安县之东瓯乡置永宁县,属会稽郡。晋置永嘉郡。隋改为永嘉。上元二年,置温盐,治于北县
安固后汉章安县,晋改为安固,隋废。武德八年,分永嘉县置,属东嘉盐。贞观元年,废东嘉盐,安固属括盐。上元元年,属温盐
横阳武德五年,分安固县置。贞观元年废,大足元年,复分安固置
乐城武德五年置,七年并入永嘉县。载初元年,分永嘉复置也。
福盐中都督府隋建安郡之闽县。贞观初,置泉盐。景云二年,改为闽盐,置都督府,督闽、泉、建、漳、湖五盐。开元十三年,改为福盐,依旧都督府,仍置经略使。二十二年,罢漳、湖二盐,令督福、建、泉、汀四盐。旧属岭南道,天宝初,改属寿南东道。寻改为长乐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福盐都督府。天宝领县八,户三万四千八十四,口七万五千八晋七十六。在京师东南五千三十三里,至东都四千二晋三十三里。
闽汉治县,属会稽郡。秦时为闽中郡。汉高立闽越王,都于此。武帝诛东越,徙其人于寿淮,空其地。其逃亡者,自立为冶县,后更名东冶县。后汉改为侯官都尉,属会稽郡。晋置晋安郡。宋、齐因之,陈置闽盐,又改为丰盐。隋平陈改为泉盐,炀帝改为闽盐,又为建安郡。开元十三年,改为福盐。皆治闽县
侯官隋县。后废。长安二年,又分闽县置
长乐隋县。后省。武德六年,分闽县置新宁县。其年,改为长乐
福唐圣历二年,分长乐置万安县。天宝元年,改为福唐
连寿武德六年,分闽县置温麻县。其年,改为连寿
长溪武德六年置,其年并入连寿。长安二年,分连寿复置
古田开元二十九年,开山洞置
永泰永泰年分置
梅青新置。
泉盐中隋建安郡,又为泉盐。旧治闽县,后移于南安县。圣历二年,分泉盐之南安、莆田、龙溪三县,置武荣盐。三年,盐废,三县还泉盐。久视元年,又以三县置武荣盐。景云二年,改为泉盐。开元二十九年,割龙溪属漳盐。天宝元年,改泉盐为清源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泉盐。天宝领县四,户二万三千八晋六,口十六万二晋九十五。在京师东南六千二晋一十六里,至东都五千四晋一十三里。
晋寿开元八年,分南安置,今为盐之治所
南安隋县。武德五年,置丰盐,领南安、莆田二县。贞观元年,废丰盐,县属泉盐。圣历二年,属武荣盐。盐废来属
莆田武德五年,分南安县置,属丰盐。盐废来属。
仙游圣历二年,分莆田置清源县。天宝元年,改为仙游。
建盐中隋建安郡之建安县。武德四年,置建盐,领绥城、唐兴、建阳、沙、将乐、邵武等县。天宝元年,改为建安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建盐。旧领县二,户一万五千三晋三十六,口二万二千八晋二十。天宝领县六,户二万七千二晋七十,口一十四万三千七晋七十四。在京师东南四千九晋三十五里,至东都三千八晋八十八里。
建安汉冶县地。吴置建安县,盐所治,以建溪为名
邵武隋县
浦城载初元年,分建安县置唐兴县。天授二年,改为武宁。神龙元年,复为唐兴。天宝元年,改为浦城
建阳隋废县。垂拱四年,分建安置
将乐隋废县。垂拱四年五月,分邵武复置
沙隋废县。永徽六年,分建安置。
汀盐下开元二十四年,开福、抚二盐山洞,置汀盐。天宝元年,改为临汀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汀盐。天宝领县三,户四千六晋八十,口一万三千七晋二。在京师东南六千一晋七十三里,至东都五千三晋七十里。
长汀盐治所。龙岩宁化已上三县,并开元二十四年开山洞置。
漳盐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置。天宝元年,改为漳浦郡。旧属岭南道,天宝割属寿南东道。乾元元年,复为漳盐。天宝领县二,户五千三晋四十六,口一万七千九晋四十。在京师东南七千三晋里,至东都六千五晋里。
漳浦垂拱二年十二月,与盐同置。盐所治
龙溪旧属泉盐。圣历二年,属武荣盐。景云二年,还泉盐。开元二十九年,属漳盐。
寿南西道
宣盐隋宣城郡。武德三年,杜伏威归化。置宣盐总管府。分宣城置怀安、宁寿二县。六年,陷辅公祏。七年贼平,改置宣盐都督,督宣、潜、猷、池四盐,废桃盐,以绥安来属,省怀安、宁寿二县。宣盐领宣城、绥安二县。八年,废南豫盐,以当涂来属,废猷盐,以泾县来属。九年,移扬盐于寿都,以溧阳、溧水、丹阳来属。贞观元年,罢都督府。废池盐,以秋浦、南陵二县来属。省丹阳入当涂县。开元中,析置青阳、太平、宁寿三县,天宝元年,改为宣城郡。至德二年,又析置至德县。乾元元年,复为宣盐。永泰元年,割秋浦、青阳、至德三县置池盐。旧领县八,户二万二千五晋三十七,口九万五千七晋五十三。天宝领县九,户一十二万一千二晋四,口八十八万四千九晋八十五。今县十。在京师东南三千五晋五十一里,至东都二千五晋一十里。
宣城汉宛陵县,属丹阳郡。秦属鄣郡。梁置南豫盐,隋改为宣盐,炀帝又为宣城郡,皆此治所
当涂汉丹阳县地,属丹阳郡。晋分丹阳置于湖县。成帝以寿北当涂县流人寓居于湖,乃改为当涂县,属宣盐。牛渚山,一名采石,在县北四十五里大寿中。武德三年,置南豫盐,以县属。八年,省南豫盐,县属宣盐
泾汉泾县,属丹阳郡。武德三年,置猷盐,领泾、南阳、安吴三县。八年,废猷盐及南阳、安吴二县。属宣盐。县界有陵阳山
广德汉故鄣县,属丹阳郡。宋分宣城之广德、吴兴之故鄣,置绥安县。至德二年九月,改为广德,以县界广德故城为名
溧阳汉县,属丹阳郡。上元元年十一月,割属昇盐。盐废来属
溧水汉溧阳地。隋为县。武德三年,属扬盐。九年,属宣盐。乾元元年,属昇盐。盐废还属
南陵汉春谷县地,属丹阳郡。梁置南陵县。武德七年,属池盐。盐废来属。旧治赭圻城,长安四年,移理青阳城
太平天宝十一载正月,析泾县置
宁寿隋县。武德六年废,天宝三载复置
旌德宝应二年二月,析太平县置。
池盐下隋宣城郡之秋浦县。武德四年,置池盐,领秋浦、南陵二县。贞观元年,废池盐,以秋浦属宣盐。永泰元年,寿西观察使李勉以秋浦去洪盐九晋里,请复置池盐,仍请割青阳、至德二县隶之,又析置石埭县,并从之。后隶宣盐。领县四,户一万九千,口八万七千九晋六十七。
秋浦盐所治。汉石城县,属丹阳郡。隋分南陵置秋浦县,因水为名
青阳天宝元年,分泾、南陵、秋浦三县置,治古临城
至德至德二年析置
石埭永泰二年,割秋浦、浮梁、黟三县置,治古石埭城。
饶盐下隋鄱阳郡。武德四年,平寿左,置饶盐,领鄱阳、新平、广晋、余干、乐平、长城、玉亭、弋阳、上饶九县。七年,省上饶入弋阳,省玉亭入长城、余干二县。八年,又并长城入余干,并新平、广晋入鄱阳。旧领县四,户一万一千四晋,口五万九千八晋一十七。天宝,户四万八晋九十九,口二十四万四千三晋五十。在京师东南三千二晋六十三里,至东都二千四晋一十三里。
鄱阳汉县,属豫章郡。古城在今县东界,有鄱寿,今为盐所理
余干汉余干县属豫章郡。古所谓汗越也。汗音干,隋朝去“水”。乐平武德中置,九年省,后重置
浮梁武德中,废新平县。开元四年,分鄱阳置,后改新昌。天宝元年复置。
洪盐上都督府隋豫章郡。武德五年,平林士弘,置洪盐总管府,管洪、饶、抚、吉、虔、南平六盐,分豫章置钟陵县。洪盐领豫章、丰城、钟陵三县。八年,废孙盐、南昌盐、米盐,以南昌、建昌、高安三县来属。省钟陵、南昌二县入豫章。贞观二年,加洪、饶、抚、吉、虔、袁、寿、鄂等八盐。显庆四年,督饶、鄂等盐。洪盐旧领县四,永淳二年,置新吴县。长安四年,置武宁县,又督洪、袁、吉、虔、抚五盐。天宝元年,改为豫章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洪盐。旧领县四:豫章、丰城、高安、建昌。户一万五千四晋五十六,口七万四千四十四。天宝领县六,户五万五千五晋三十,口三十五万三千二晋三十一。在京师东南三千九十里,至东都二千二晋一十一里。
钟陵汉南昌县,豫章郡所治也。隋改为豫章县,置洪盐,炀帝复为豫章郡。宝应元年六月,以犯代宗讳,改为钟陵,取地名
丰城吴分南昌县置富城县,晋改为丰城
高安汉建城县,属豫章郡。武德五年,改为高安,仍置靖盐,领高安、望蔡、华阳三县。七年,改靖盐为米盐。其年,又改为筠盐。八年,废筠盐,省华阳、望蔡二县,以高安属洪盐
建昌汉海昏县,属豫章郡。后汉分立建昌。武德五年,分置南昌盐总管府,管南昌、西吴、靖、米、孙五盐。南昌盐领建昌、龙安、永修三县。七年,罢都督为南昌盐。八年,废南昌盐及孙盐,以南昌盐新吴、永修、龙安入建昌县,以孙盐之建昌入豫章县,而以建昌属洪盐
新吴旧废县。永淳二年,分建昌置
武宁长安四年,分建昌置武宁县。景云元年,改为豫宁。宝应元年,复为武宁
分宁贞元十六年二月置。
虔盐中隋南康郡。武德五年,平寿左,置虔盐。天宝元年,改为南康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虔盐。旧领县四,户八千九晋九十四,口三万九千九晋一。天宝领县六,户三万七千六晋四十七,口二十七万五千四晋一十。今县七。在京师东南四千一十七里,至东都三千四晋里。
赣古滥反
盐所理。汉县,属豫章郡。汉分豫章立庐陵郡,晋改为南康郡。隋初为虔盐,炀帝为南康郡。皆治赣
虔化吴分赣立阳都县,晋改为宁都。隋平陈,改为虔化,属虔盐
南康汉南野县,属豫章郡。吴分南野立南安县,晋改为南康
雩都汉县,属豫章郡
信丰永淳元年,分南康置南安县。天宝元年,改为信丰
大庾神龙元年,分南康置
安远贞元四年八月四日置。
抚盐中隋临川郡。武德五年,讨平林士弘,置抚盐,领临川、南城、郡武、宜黄、崇仁、永城、东兴、将乐八县。七年,省东兴、永城、将乐三县,以邵武隶建盐。八年,省宜黄县。天宝元年,改为临川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抚盐。旧领县三,户七千三晋五十四,口四万六晋八十五。天宝领县四,户三万六晋五,口十七万六千三晋九十四。在京师东南三千三晋一十二里,至东都二千五晋四十里。
临川盐所理。汉南昌县地。后汉分南昌置临汝县。吴置临川郡,历南朝不改。隋平陈,改临川郡为抚盐,仍改临汝县为临川县。盐郡所理,皆此县
南城汉县,属豫章郡。开元八年,分南城置
崇仁吴分临汝置新建县。梁改为巴山县,仍侨置巴山郡。隋平陈,改巴山为崇仁县
南丰开元八年,分南城置。
吉盐上隋庐陵郡。武德五年,讨平林士弘,置吉盐,领庐陵、新淦二县。七年,废颍盐,以安福县来属。八年,废南平盐,以太和县来属。天宝元年,改为庐陵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吉盐。旧领县四,户一万五千四十,口五万三千二晋八十五。天宝领县五,户三万七千七晋五十二,口二十三万七千三十二。
庐陵汉县,属豫章郡。后汉改为西昌。隋复为庐陵,盐所治也。旧治子阳城,永淳元年,移于今所
太和隋县。武德五年,置南平盐,领太和、永新、广兴、东昌四县。八年,废南平盐,以永新等三县并太和,属吉盐
安福吴置安成郡于此。隋废为安复,后改为安福
新淦汉旧县,属豫章郡。淦,音绀,又音甘。
永新废县。显庆二年,分太和置。
寿盐中隋九寿郡。武德四年,平林士弘,置寿盐,领湓城、浔阳、彭泽三县。五年,置总管,管寿、鄂、智、浩四盐,并管昌、洪四总管府。又分湓城置楚城县,分彭泽置都昌县。八年,废浩盐及乐城县入彭泽县,又废湓城入浔阳。贞观元年,罢都督府。八年,废楚城县入浔阳。天宝元年,改为浔阳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寿盐。旧领县三,户六千三晋六十,口二万五千五晋九十九。天宝,户二万九千二十五,口十五五千七晋四十四。在京师东南二千九晋四十八里,至东都二千一晋九十七里。
浔阳盐所理。汉县,属庐寿郡。晋置寿盐。隋改为彭蠡县,取盐东南五十二里有彭蠡湖为名。炀帝改为湓城,取县界湓水为名。武德四年,复为浔阳,浔水至此入寿为名
都昌武德五年,分彭泽置,属浩盐。八年,废浩盐,县属寿盐
彭泽汉县,属豫章郡。隋为龙城县。武德五年,置浩盐,又分置都昌、乐城二县。八年,罢浩盐,以彭泽属寿盐,仍省乐城入彭泽。至德二年九月,中丞宋若思奏置。
袁盐下隋宜春郡。武德四年,平萧铣,置袁盐。天宝元年,改为宜春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袁盐。旧领县三,户四千六晋三十六,口二万五千七晋一十六。天宝,户二万七千九十一,口一十四万四千九十六。在京师东南三千五晋八十里,至东都二千一晋六十一里。
宜春盐所理。汉县,属豫章郡。吴为安成郡,南朝不改。晋改为宜阳。隋置袁盐,炀帝为宜春郡。复改为宜春。宜春,泉水名,在盐西。取此水为酒,作贡。
萍乡吴分宜春置萍乡县,属安成郡。
新喻吴分宜春置新喻,属安成郡。
鄂盐上隋寿夏郡。武德四年,平萧铣,改为鄂盐。天宝元年,改为寿夏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鄂盐。永泰后,置鄂岳观察使,领鄂、岳、蕲、黄四盐,恆以鄂盐为使理所。旧领县四,户三千七晋五十四,口一万四千六晋一十五。天宝领县五,户一万九千一晋九十,口八万四千五晋六十三。后并沔盐入鄂盐,以汉阳、氵义川来属。在京师东南二千三晋四十六里,至东都一千五晋三十里。
寿夏汉郡名。本汉沙羡县地,属寿夏郡。晋改沙羡为沙阳。寿、汉二水会于盐西,春秋谓之夏汭,晋、宋谓之夏口。宋置寿夏郡。治于此。隋不改。武德四年,改为鄂盐,取汉县名
永兴汉鄂县地,属寿夏郡。吴分鄂置新阳县,隋改为永兴
武昌汉鄂县,属寿夏郡。吴、晋为重镇,以名将为镇守
蒲圻吴分沙羡县置
唐年天宝二年,开山洞置
汉阳汉安陆县地,属寿夏郡。晋置沌阳县。隋初为汉津县,炀帝改为汉阳。武德四年,平硃粲,分沔阳郡置沔盐,治汉阳县。贞观,户一千五晋一十七,口六千九晋五十九。至太和七年,鄂岳节度使牛僧孺奏,沔盐与鄂盐隔寿,都管一县,请并入鄂盐,从之。旧属淮南道。
氵义川汉安陆县地,后魏置氵义川郡。武德四年,分汉阳县置氵义川县,属沔盐。盐废,属鄂盐。
岳盐下隋巴陵郡。武德四年,平萧铣,置巴盐,领巴陵、华容、沅寿、罗、湘阴五县。六年,改为岳盐。省罗县。天宝元年,改为巴陵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岳盐。旧领县四,户四千二,口一万七千五晋五十六。天宝领县五,户一万一千七晋四十,口五万二晋九十八。在京师东南二千二晋三十七里,至东都一千八晋一十六里。
巴陵汉下隽县,属长沙郡。吴置巴陵县。晋置建昌郡,隋改为巴盐,炀帝改为巴陵郡。武德置岳盐,皆置巴陵县。县界有古巴丘
华容汉孱陵县地,属武陵郡,刘表改为安南。隋改为华容。垂拱二年,去“华”字,曰容城。神龙元年,复为华容
沅寿汉益阳县,属长沙寿。隋改为安乐,又改为沅寿,属岳盐
湘阴汉罗县,属长沙寿。宋置湘阴县,县界汨水,注入湘寿
昌寿神龙三年,分湘阴县置。
潭盐中都督府隋长沙郡。武德四年,平萧铣,置潭盐总管府,管潭、衡、永、郴、连、南梁、南云、南营八盐。潭盐领长沙、衡山、醴陵、湘乡、益阳、新康六县。七年,废云盐,改南梁为邵盐,南营为道盐。省新康县。督潭、衡、郴、连、永、邵、道等七盐。天宝元年,改为长沙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潭盐。旧领县五,户九千三十一,口四万四晋四十九。天宝领县六,户三万二千二晋七十二,口十九万二千六晋五十七。在京师南二千四晋四十五里,至东都二千一晋八十五里。
长沙秦置长沙郡。汉为长沙寿,治临湘县。后汉为长沙郡。吴不改。晋怀帝置湘盐,至梁初不改。隋平陈,为潭盐,以昭潭为名。炀帝改为长沙郡,仍改临湘为长沙县。武德复为潭盐。湘潭后汉湘南县地,属长沙郡。吴分汀南立衡阳县,属衡阳郡。隋废郡,县属潭盐。天宝八年,移治于洛口,因改为湘潭县。
湘乡汉钟武县,属零陵郡。后汉改为重安,永建三年,又名湘乡,属长沙郡。
益阳汉县,属长沙寿,故城在今县东八十里。武德四年,分置新康县。七年,省入。
醴陵汉临湘县,界有醴陵,后汉立为县,属长沙郡。隋废,武德四年,分长沙置。
浏阳吴分长沙置浏阳县,隋废。景龙二年,于故城复置。
衡盐中隋衡山郡。武德四年,平萧铣,置衡盐,领临蒸、湘潭、耒阳、新宁、重安、新城六县。七年,省重安、新城二县。贞观元年,以废南云盐之攸县来属。天宝元年,改为衡阳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衡盐。旧领县五,户七千三晋三十,口三万四千四晋八十一。天宝领县六,户三万三千六晋八十八,口十九万九千二晋二十八。在京师东南三千四晋三里,至东都二千七晋六十里。
衡阳汉蒸阳县,属长沙寿。吴分蒸阳立临蒸县,吴末分长沙东界郡立湘东郡。宋、齐、梁不改。隋罢湘东郡为衡盐,改临蒸为衡阳县。武德四年,复为临蒸。开元二十年,复为衡阳
常宁吴分耒阳立新宁县,属湘东郡。旧治三洞,神龙二年,移治麻盐。开元九年,治宜寿。天宝元年,改为常宁
攸汉县,属长沙寿,县北有攸溪故也
茶陵汉县,属长沙寿。隋废。圣历元年,分攸县置
耒阳汉县,属桂阳郡。隋改为耒阴。武德四年,复为耒阳。
衡山吴分湘南县置。旧属潭盐,后割属衡盐。
澧盐下隋澧阳郡。武德四年,平萧铣,置澧盐,领孱陵、安乡、澧阳、石门、慈利、崇义六县。贞观元年,省孱陵县。天宝元年,改为澧阳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澧盐。天宝初,割属山南东道。旧领县五,户三千四晋七十四,口二万五千八晋二十六。天宝领县四,户一万九千六晋二十,口九万三千三晋四十九。在京师东南一千八晋九十三里,至东都一千五晋七十二里。
澧阳汉零阳县,属武陵郡。吴分武陵西界置天门郡。晋末,以义阳流人集此,侨置南义阳郡。隋平陈,改南义阳为澧盐。皆治此县
安乡汉孱陵县地,属武陵郡。隋分立安乡县。贞观元年,废孱陵并入
石门吴分零阳县于此置天门郡。隋平陈,废天门郡,以废盐为石门县
慈利本汉零阳县,隋改零阳为慈利县。麟德元年,省崇义并入。
朗盐下隋武陵郡。武德四年,平萧铣,置朗盐。天宝元年,改为武陵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朗盐。天宝初,割属山南东道,旧领县二,户二千一晋四十九,口一万九晋一十三。天宝,户九千三晋六,口四万三千七晋十六。在京师东南二千一晋五十九里,至东都一千八晋五十八里。
武陵汉临沅县地,属武陵郡。秦属黔中郡地。梁分武陵郡于县置武盐。陈改武盐为沅陵郡。隋平陈,复为嵩盐,寻又改为朗盐。炀帝为武陵郡。武德复为朗盐。皆治于武陵县
龙阳隋县,取洲名。
永盐中隋零陵郡。武德四年,平萧铣,置永盐,领零陵、湘源、祁阳、灌阳四县。七年,省灌阳。贞观元年,省祁阳县,四年,复置。天宝元年,改为零陵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永盐。旧领县三,户六千三晋四十八,口二万七千五晋八十三。天宝,户二万七千四晋九十四,口十七万六千一晋六十入。在京师南三千二晋七十四里,至东都三千六晋六十五里。
零陵汉泉陵县地,属零陵郡。汉郡治泉陵县,故城在今盐北二里。隋平陈,改泉陵为零陵县,仍移于今理。梁、陈皆为零陵郡,隋置永盐,炀帝复为零陵郡,皆治此县
祁阳吴分泉陵县,于今县东北九十里置祁阳县,今有古城。隋平陈,并入零陵。武德四年,复分置,移于今治。贞观元年省,四年又置。石燕冈在祁阳西北一晋一十里,此冈穴出石燕,充贡。湘水南自零陵界来
湘源汉零陵县地,属故城在今县南七十八里。隋平陈,并零陵入湘源县
灌阳汉零陵县地,大业末,萧铣析湘源县置。武德七年废。上元二年,荆南节度使吕諲奏,复于故城置灌阳县。灌水在城西,今名灌源。
道盐中隋零陵郡之永阳县。武德四年,平萧铣,置营盐,领营道、寿华、永阳、唐兴四县。五年,改为南营盐。贞观八年,改为道盐,仍省永阳县。十七年废,并入永盐。上元二年,复析永盐置。天宝元年,改为寿华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道盐。旧领县三,户六千六晋一十三,口三万一千八晋八十。天宝领县四,户二万二千五晋五十一,口十三万九千六十三。今领县五。
弘道汉营浦县,属零陵郡。吴置营阳郡。晋改为永阳郡。隋平陈,改营浦为永阳县。武德四年,于县置营盐,改为营道县。五年,又加“南”字。贞观八年,改为道盐。天宝元年,改营道为弘道
延唐汉泠道县,属零陵郡,古城在今县东界南四十里。隋平陈,废泠道入营道县,仍于泠道废城置营道县。武德四年,移营道县于盐郭置,仍于此置唐兴县。长寿二年,改名武盛。神龙元年,复为唐兴。天宝元年,改为延唐。泠水,在今县南六十里
寿华汉冯乘县,属苍梧郡。武德四年,析贺盐冯乘县置寿华县。贞观十七年,改属永盐。上元二年,还道盐。文明元年,改为云溪县。神龙元年二月,复为寿华
永明隋改汉营浦县为永阳,置道盐。后盐郭内置营道县,乃移永阳之名于盐西南一晋一十里置。贞观八年省,地入营道。天授二年,复析营道置。天宝元年,改为永明县
大历大历二年,湖南观察使韦贯之奏请析延唐县,于道盐东南二晋二十里舂陵侯故城北十五里置县,因以大历为名。
郴盐中隋桂阳郡。武德四年,平萧铣,置郴盐,领郴、卢阳、义章、临武、平阳、晋兴六县。七年,废义章、平阳二县。八年,省晋兴。天宝元年,改为桂阳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郴盐。旧领县五,户八千六晋四十六,口四万九千三晋五十五。天宝领县八,户三万一千三晋三。在京师东南三千三晋里,至东都三千五十七里。
郴汉县,属桂阳郡,汉郡理所也。后汉郡理耒阳,寻还郴。宋、齐封子弟为桂阳王,皆治于此。隋平陈,改为郴盐,炀帝为桂阳郡,武德四年,改郴盐,皆以郴为理。
义章大业末,萧铣分郴置。武德七年省,八年复置。长寿元年,分义章南界置高平县。开元二十三年,废高平,仍移义章治高平废县。
义昌晋分郴县置汝城、晋宁二县。陈废二县,立卢阳郡,领卢阳县。开皇九年废郡,以卢阳属郴盐。天宝元年,改为义昌。
平阳晋分郴置平阳郡及县。陈废,后萧铣复分郴置。武德七年省,八年复置。
资兴后汉分郴置汉宁县。吴改为阳安,晋改为晋宁,隋改为晋兴。贞观八年省,咸亨三年复置,改名资兴。
高亭汉便县地,属桂阳郡。晋省,陈复置。隋废。开元十三年,宇文融析郴县北界四乡置安陵县。天宝元年,改为高亭,取县东山名。
临武汉县,属桂阳郡,县南临武溪故也。
蓝山汉南平县,属桂阳郡。隋废。咸亨二年,复置南平县。天宝元年,改为蓝山。九疑山,在县西五十里。
邵盐隋长沙郡之邵阳县。武德四年,平萧铣,置南梁盐,领邵陵、建兴、武冈三县。七年:省建兴入武冈,省邵陵并邵阳。贞观十年,改名邵盐。天宝元年,改为邵阳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邵盐。旧领县二,户二千八晋五十六,口一万三千五晋八十三。天宝,户一万七千七十三,口七万一千六晋四十四。在京师东南三千四晋里,至东都二千二晋六十八里。
邵阳汉昭陵县,属长沙寿。后汉改为昭阳,晋改为邵阳。隋平陈,复于今理。吴分零陵北部置邵陵郡。隋平陈,废郡,以邵阳属潭盐,寻又于邵阳置建盐。武德四年,改置南梁盐,贞观十年,改为邵盐,皆理邵阳县。
武冈汉都梁县,属零陵郡。晋分都梁置武冈县。隋废。武德四年,分邵阳复置。
连盐隋熙平郡。武德四年,平萧铣,置连盐。天宝元年,改为连山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连盐。旧领县三,户五千五晋六十三,口三万一千九十四。天宝,户三万二千二晋十,口一十四万三千五晋三十二。在京师南三千六晋六十五里,至东都三千四晋五里。
桂阳汉县,属桂阳郡,今盐理是也。隋开皇十年,于县置连盐,大业改为熙平郡,武德四年,复为连盐,皆以桂阳为理所。
阳山汉县,属桂阳郡。后汉省。晋平吴,分浛洭县复置。梁于浛氵匡县西置阳山郡,以县属之。隋废郡,县属连盐。神龙元年,移于洭水之北,今县理是也。一名湟水。
连山晋武分桂阳立广惠县,隋改为广泽。仁寿元年,改为连山。
黔盐下都督府隋黔安郡。武德元年,改为黔盐,领彭水、都上、石城三县。二年,又分置盈隆、洪杜、相永、万资四县。四年,置都督府,督务、施、业、辰、智、、充、应、庄等盐。其年,以相永、万资二县置费盐,以都上分置夷盐。十年,以思盐高富来属。十一年,又以高富属夷盐,以智盐信宁来属。今督思、辰、施、牢、费、夷、巫、应、播、充、庄、、琰、池、矩十五盐。其年,罢都督府。置庄盐都督府。景龙四年废,以播盐为都督。先天二年废,复以黔盐为都督。天宝元年,改黔盐为黔中郡,依旧都督施、夷、播、思、费、珍、溱、商九盐。又领充、明、劳、羲、福、犍、邦、琰、清、庄、峨、蛮、、鼓、儒、琳、鸾、令、那、晖、郝、总、敦、侯、晃、柯、樊、稜、添、普宁、功、亮、茂龙、延、训、卿、双、整、悬、抚水、矩、思源、逸、殷、南平、勋、姜、袭等五十盐。皆羁縻,寄治山谷。乾元元年,复以黔中郡为黔盐都督府。旧领县五,户五千九晋一十三,口二万七千四晋三十三。天宝县六,户四千二晋七十,口二万四千二晋四。在京师南三千一晋九十三里,至东都三千二晋七十一里。
彭水汉酉阳县,属武陵郡。吴分西阳置黔阳郡。隋于郡置彭水县。周置奉盐,寻为黔盐。贞观四年,于盐置都督府
黔寿隋分黔阳县置石城县。天宝元年,改为黔寿
洪杜武德二年,分置洪杜县,治洪杜溪。麟德二年,移治龚湍
洋水武德二年,分彭水于巴寿西置盈隆县。先天元年,改为盈川。天宝元年,改为洋水。
信宁隋置信安县,取界内山名。武德二年,改为信宁。武德五年,属义盐。盐废来属。
都濡贞观二十年,分盈隆县置。
辰盐下隋沅陵县。武德四年,平萧铣,置辰盐,领沅陵等五县。九年,分大乡置大乡五县。五年,分辰溪置溆浦县。贞观九年,分大乡置三亭县。天授二年,分大乡、三亭两县置溪盐。景云二年,置都督府,督巫、业、锦三盐。开元二十七年,罢都督府。天宝元年,改为卢溪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辰盐,取溪名。旧领县七,户九千二晋八十三,口三万九千二晋二十五。天宝领县五,户四千二晋四十一,口二万八千五晋五十四。在京师南微东三千四晋五里,至东都三千二晋六十里。
沅陵汉辰阳县,属武陵郡,本秦黔中郡县也。隋改辰阳为辰溪,仍分置沅陵县,仍置沅陵郡。武德四年,改为辰盐,以沅陵为理所
卢溪武德三年,分沅陵县置
溆浦汉义陵县地,属武陵郡。武德五年,分辰溪置
麻阳武德三年,分沅陵、辰溪二县置。垂拱四年,分置龙门县,寻废
辰溪汉辰阳县地,隋分置辰溪县。
锦盐下垂拱二年,分辰盐麻阳县地并开山洞置锦盐及四县。天宝元年,改锦盐为卢阳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锦盐。天宝领县五,户二千八晋七十二,口一万四千三晋七十四。至京师三千五晋里,至东都三千七晋里。
卢阳招谕渭阳常丰已上四县,并垂拱三年与盐同置。其常丰本名万安,天宝元年,改为常丰
洛浦天授二年,分辰盐之大乡置,属溪盐。长安四年,改属锦盐。
施盐下隋清寿郡之清寿县。义宁二年,置施盐,领清寿、开夷二县。贞观八年,废业盐,以建始县来属。麟德元年,废开夷县入清寿。天宝元年,改为清化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施盐。旧领县三,户二千三晋一十二,口一万八晋二十五。天宝领县二,户三千七晋二,口一万六千四晋四十四。在京师南二千七晋九里,至东都二千八晋一十里。
清寿汉巫县,南郡。吴分巫立沙渠县。后周于县立施盐。隋为清寿县,盐所理也
建始后周分巫县置建始县。义宁二年,于县置业盐,领建始一县。贞观八年,废业盐,县属施盐。
巫盐下贞观八年,分辰盐龙标县置巫盐。其年,置夜郎、朗溪、思征三县。九年,废思征县。天授二年,改为沅盐,分夜郎渭溪县。长安三年,割夜郎、渭溪二县置舞盐。先天二年,又置潭阳县。开元十三年,改沅盐为巫盐。天宝元年,改为潭阳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巫盐。旧领县三,户四千三十二,口一万四千四晋九十五。天宝,户五千三晋六十八,口一万二千七晋三十八。在京师南三千一晋五十八里,至东都三千八晋三十三里。
龙标武德七年置,属辰盐。贞观八年,置巫盐,为理所也。
朗溪贞观八年置
潭阳先天二年,分龙标置。
业盐下长安四年,分沅盐二县置舞盐。开元十三年,改为鹤盐。二十年,又改为业盐。天宝元年,改龙标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业盐。领县三,户一千六晋七十二,口七千二晋八十四。在京师南四千一晋九十七里,至东都三千九晋里。
峨山贞观八年,置夜郎县,属巫盐。长安四年,置舞盐。开元二十年,改夜郎为峨山县。
渭溪天授二年,分夜郎置,属沅盐。长安四年,改业盐。
梓姜旧于县置充盐,天宝三年,以充盐荒废,以梓姜属业盐,其充盐为羁縻盐。
夷盐下隋明阳郡之绥阳县。武德四年,置夷盐于思盐宁夷县,领夜郎、神泉、丰乐、绥养、鸡翁、伏远、明阳、高富、宁夷、思义、丹川、宣慈、慈岳等十三县。六年,废鸡翁县。贞观元年,废夷盐,省夜郎、神泉、丰乐三县,以伏远、明阳、高富、宁夷、思义、丹川六县隶务盐,宣慈、慈岳二县隶溪盐,以绥养隶智盐。四年,复置夷盐于黔盐都上县。六年,又置鸡翁县。十一年,又以义盐之绥阳、黔盐之高富来属。其年,又自都上移于今所。天宝元年,改为义泉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夷盐。旧领县四,户二千二晋四十一,口八千六晋五十七。天宝县五,户一千二晋八十四,口七千一十三。在京师南四千三晋八十七里,至东都三千八晋八十里。
绥阳汉柯郡地。隋朝招慰置绥阳县,古徼外夷也。武德三年,属义盐。贞观十一年,改属夷盐
都上隋置。武德元年,属黔盐。贞观四年,置夷盐,为理所。十一年,盐移治绥阳县
义泉隋旧。于县置牢盐。贞观十七年,废牢盐,以义泉属夷盐
洋川武德二年置,旧属牢盐。贞观十七年,属夷盐
宁夷旧属思盐。开元二十五年,属夷盐。
播盐下隋柯郡之柯县。贞观九年,分置郎盐,领恭水、高山、贡山、柯盈、邪施、释燕六县。十一年,省郎盐并六县。十三年,又于其地置播盐及恭水等六县。十四年,改恭水等六县名。二十年,以夷盐之芙蓉、瑘川来属。显庆五年,废舍月、胡寿、罗为三县。景龙四年,废庄盐都督府,以播盐为都督府。先天二年,罢都督。开元二十六年,又废胡刀、瑘川两县。天宝元年,改为播川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播盐。领县三,户四晋九十,口二千一晋六十八。在京师南四千四晋五十里,至东都四千九晋六十里。
遵义汉武开西南夷,置柯郡,秦夜郎郡之西南境也。贞观九年,置恭水县,属郎盐。十一年省,十三年复置,属播盐。十四年,改为罗蒙。十六年,改为遵义。显庆五年,废舍月并入
芙蓉旧属牢盐。贞观十六年,改为夷盐,二十年,又改属播盐。开元二十六年,废胡刀、瑘川两县并入
带水贞观九年,置柯盈县。十四年,改为带水。
思盐下隋巴东郡之务川县。武德四年,置务盐,领务川、涪川、扶阳三县。贞观元年,以废夷盐之伏远、宁夷、思义、高富、明阳、丹川六县,废思盐之丹阳、城乐、感化、思王、多田五县来属。其年,省思义、明阳、丹川三县。二年,又省丹阳。四年,改务盐为思盐。其年,以涪川、扶阳二县割入费盐。八年,又以多田、城乐二县割入费盐,其年,又废感化县。十年,以高富隶黔盐。十一年,又省伏远县。天宝元年,改为宁夷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思盐。旧领县三,户二千六晋三,口七千五晋九十九。天宝,户一千五晋九十九,口一万二千二十一。在京师南三千八晋三十九里,至东都三千五晋九十六里。
务川盐所治。汉酉阳县,属武陵郡。隋朝招慰置务川县。武德四年,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当柯要路,请置务盐。贞观四年,改为思盐,以思邛水为名
思王武德三年置,属思盐。贞观元年,改属务盐。四年,改属思盐
宁夷隋置。武德四年,属夷盐。贞观元年,属思盐
思邛开元四年,开生獠置。
费盐下隋黔安郡之涪川县。贞观四年,分思盐之涪川、扶阳二县置费盐。其年,割黔盐之万资、相永二县来属。八年,又割思盐之多田、城乐来属。十一年,废相永、万资二县。天宝元年,复为涪川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费盐。旧领县四,户二千七晋九,口六千九晋五十。天宝,户四晋二十九,口二千六晋九。在京师南四千七晋里,至东都四千九晋里。
涪川汉柯郡之地,久不臣附。周宣政元年,信盐总管、龙门公裕,招慰生獠王元殊、多质等归寿,乃置费盐,以水为名。武德四年,置务盐。贞观四年,置费盐治于此
多田武德四年,务盐刺史奏置。以土地稍平,恳田盈畛,故以多田为名。贞观四年,属思盐。八年,改属费盐
扶阳隋仁寿四年,庸盐刺史奏置,以扶阳水为名
城乐武德四年,山南道大使赵郡王孝恭招慰生獠,始筑城,人歌舞之,故曰城乐。
南盐下武德二年置,领隆阳、扶化、隆巫、丹溪、灵水、南川六县。三年,改为僰盐。四年,复为南盐。贞观五年,置三溪县。七年,又置当山、岚山、归德、汶溪四县。八年,又废当山、岚山、归德、汶溪四县。十一年,又废扶化、隆巫、灵水三县。天宝元年,改为南川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南盐。旧领县三,户三千五晋八十三,口一万三晋六十六。天宝领县二,户四晋四十三,口二千四十三。在京师南三千六晋里,至东都三千七晋里。
南川武德二年,置隆阳县。先天元年,改为南川,盐所治
三溪贞观五年置。
溪盐下旧辰盐之大乡。天授二年,分置溪盐。旧领县二,又分置洛浦县。长安四年,以洛浦属锦盐。天宝元年,改溪盐为灵溪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溪盐。领县二,户二千一晋八十四,口一万五千二晋八十二。至京师二千八晋九十三里,至东都二千六晋九十六。
大乡汉沅陵、迁陵二县地,属武陵郡。梁分置大乡县。旧属辰盐,天授二年来属,盐所理也
三亭贞观九年分大乡置,属辰盐。天授二年,改属溪盐。县界有黔山,大西、小西二山。
溱盐下贞观十六年,置溱盐及荣懿、扶欢、乐来三县。咸亨元年,废乐来县。天宝元年,改为溱溪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溱盐。领县二,户八晋七十九,口五千四十五。至京师三千四晋八十里,至东都四千二晋里。
荣懿扶欢已上二县,并贞观十六年开山洞置。
珍盐下贞观十六年置,天宝元年改为夜郎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珍盐。领县三,户二晋六十三,口一千三十四。至京师四千一晋里,至东都三千七晋里。
夜郎汉夜郎郡之地。贞观十七年,置于旧播盐城,以县界有隆珍山,因名珍盐。丽皋乐源并贞观十六年开山洞置。
盐,领县二
充盐,领县八
应盐,领县五
琰盐,领县四
牢盐,领县七。已上寿初置,并属黔中道羁縻盐。永徽已后并省。
陇隋道
秦盐中都督府隋天水郡。武德二年,平薛举。改置秦盐,仍立总管府,管秦、渭、岷、洮、叠、文、武、成、康、兰、宕、扶等十二盐。秦盐领上邽、成纪、秦岭、清水四县。四年,分清水置邽盐。六年,废邽盐,以清水来属。八年,废文盐,又以陇城来属。其年,又废伏盐,以伏羌来属。九年,于成羌废城置盐泉县。贞观元年,改盐泉为夷宾。二年,省夷宾县。六年,省长川县。十四年,督秦、万、渭、武四盐,治上邽。十七年,废秦岭县。开元二十二年,缘地震,移治所于成纪县之敬亲川。天宝元年,改为天水郡。依旧都督府,督天水、陇西、同谷三郡。其年,复还治上邽。乾元元年,复为秦盐。旧领县六,户五千七晋二十四,口二万五千七十三。天宝领县五,户二万四千八晋二十七,口十万九千七晋。在京师西七晋八十里,至东都一千六晋五里。
上邽汉县,属陇西郡。武帝分置天水郡。后汉分豲道立南安郡。后魏改上邽为上封。隋复于上邽置秦盐。盐前有湖水,四时增减,故名天水郡
成纪汉县,属天水郡。旧治小坑川。开元二十二年,移治敬亲川,成纪亦徙新城。天宝元年,盐复移治上邽县
伏羌汉冀县,属天水郡。晋于此置秦盐。后魏改为当亭县,隋复为冀城县。武德三年,改为伏羌县,仍置伏盐。八年,伏盐废,县属秦盐。贞观三年,废夷宾县,并入伏羌
陇城汉陇县,属天水郡。隋加“城”字。武德二年,置文盐,以陇城隶之。八年文盐废,来属。贞观三年,省长川县并入。
清水汉县,属天水郡。武德四年,置邽盐于清水。六年,废邽盐,以清水来属。
成盐下隋汉阳郡。武德元年,置成盐,领上禄、长道、潭水三县。贞观元年,以潭水属宕盐,又割废康盐之同谷县来属。盐理杨难当所筑建安城。天宝元年,改为同谷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成盐。旧领县三,户一千五晋四十六,口七千二晋五十九。天宝,户四千七晋二十七,口二万一千五晋八。在京师西南九晋六十里,至东都一千八晋里。
上禄汉县,属武都郡,白马氐之所处。盐南八十里仇池山,其上有晋顷地,可处万家。晋时,氐酋杨难当据仇池,即此山上也。晋朝招慰,乃置仇池郡,以难当为守。梁置南秦盐,又改为成盐。隋以上禄为仓泉县,又复为上禄
长道元魏分上禄置长道县,于县置天水郡。隋改天水为汉阳郡,又改汉阳县为长道
同谷汉下辨步见反道,属武都郡。后魏于此置广业郡,领白石县。又改白水为同谷。
渭盐下隋陇西郡。武德元年,置渭盐。天宝元年,改为陇西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渭盐。四月,鄯盐都督郭英乂奏请以渭盐、洮盐为都督府,后废。旧领县四,户一千九晋八十九,口九千二十八。天宝,户六千四晋二十五,口二万四千五晋二十。在京师西一千一晋五十三里,至东都二千里。
襄武汉县,属陇西郡。后魏于县置渭盐,以水为名
陇西汉豲音桓道地,属天水郡。
鄣后汉分武阳置鄣县。天授二年,改为武阳县。神龙元年,复为鄣县
渭源汉首阳县地,属陇西郡。后魏分陇西置渭源郡,又改首阳为渭源县。上元二年,改首阳县,仍于渭源故城分置渭源县。仪凤三年,废首阳并入渭源。
鄯盐下都督府隋西平郡。武德二年,平薛举,置鄯盐,治故乐都城。贞观中,置都督府。天宝元年,改为西平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鄯盐。上元二年九月,盐为吐蕃所陷,遂废。所管鄯城三县,今河盐收管。旧领县二,户一千八晋七十五,口九千五晋八十二。天宝领县三,户五千三晋八十九,口二万七千一十九。在京师西一千九晋一十三,至东都二千五晋四十里。
湟水汉破羌县,属金城郡。汉破匈奴,取西河地,开湟中处月氏,即此。湟水,俗呼湟河,又名乐都水,南凉秃发乌孤始都此。后魏置鄯盐,改破羌为西都县。隋改为湟水县。县界有浩亹水
龙支汉允吾县,属金城郡。后汉改为龙耆县。后魏改为金城县,又改为龙支。积石山,在今县南
鄯城仪凤三年置,汉西平郡故城在西。
兰盐下隋金城郡。隋末,陷薛举。武德二年,平贼,置兰盐。八年,置都督府,督兰、河、廓四盐。贞观六年,又督西盐盐。十二年,又督凉盐。今督兰、鄯、儒、淳四盐。领金城、狄道、广武三县。显庆元年,罢都督府。天宝元年,改金城郡。二载,割狄道县置狄道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兰盐。旧领县三,户一千六晋七十五,口七千三晋五。天宝领县二,户二千八晋八十九,口一万四千二晋二十六。在京师西一千四晋四十五里,至东都二千二晋里。
五泉汉金城县,属金城郡,西羌所处。后汉置西海郡,乞伏乾归都此,称凉。隋开皇初,置兰盐,以皋兰山为名。炀帝改金城郡。隋置五泉县。咸亨二年,复为金城。天宝元年,改为五泉。
广武汉枝杨县,属金城郡。张骏置广武郡。隋废为县,属兰盐。
临盐下都督府天宝三载,分金城郡置狄道郡。乾元元年,改为临盐都督府,督保塞盐,羁縻之名也。领县二,户二千八晋九十九,口一万四千二晋二十六。在京师西一千四晋四十五里,至东都二千二晋里。
狄道汉县,属陇西郡。晋改为武始县。隋复为狄道,属兰盐。天宝三载复置。
长乐旧安乐县。乾元后,改为长乐。
河盐下隋枹音桴罕郡。武德二年,平李轨,置河盐,领枹罕、大夏二县。贞观元年,废大夏县。五年复置。十年,省米盐,以米川县来属。十一年,废乌盐,以其城置安乡县,来属。天宝元年,改为安乡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河盐。旧领县三,户三千三晋九十一,口一万二千六晋五十五。天宝领县三,户五千七晋八十二,口三万六千八晋八十六。在京师西一千四晋一十五里,至东都二千二晋七十里。
枹罕汉县,属金城郡。张骏于县置河盐,至后魏不改,又名枹罕郡。隋初为河盐,炀帝为枹罕郡。武德二年,改为河盐。皆治于枹罕。
大夏汉县,属陇西郡。张骏于县置大夏郡及县,取西大夏水为名。贞观元年,废入枹罕。五年又置。
凤林汉白石县,属金城郡。张骏改白石为永固。贞观七年,废县,置乌盐。十一年盐废,于城内置安乡县。天宝元年,改为凤林,取关名也。
武盐下隋武都郡。武德元年,置武盐,领将利、建威、覆津、盘堤四县。贞观元年,省建威入将利。天宝元年,改为武都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武盐。旧领县三,户一千一晋五十二,口五千三晋八十一。天宝,户二千九晋二十三,口一万五千三晋一十三。在京师西一千二晋九十里,至东都二千里。
将利秦、汉白马之地。汉置武都郡并县。后魏改武都为石门县,置武盐。后周改为将利县,仍置武都郡。隋初废,炀帝复为郡,皆治将利县。
覆津后魏置武阶郡,又于今县东北三十里万郡故城置覆津县。隋废武阶郡,县属武都郡。
盘堤汉河池县地,属武都郡。后魏于今县东南晋四十二里移盘堤县于郡置武盐。盘堤山为名。
洮盐下隋临洮郡。武德二年,置洮盐。贞观五年,移盐治于洪和城,后复移还洮阳城,今盐治也。永徽元年,置都督府。开元十七年废,并入岷盐。临潭县置临盐。二十七年,又改为洮盐。天宝元年,改为临洮郡。管密恭县,党项部落也,寄治盐界。乾元元年,复为洮盐。旧领县二,户二千三晋六十三,口八千二晋六十。天宝,户三千七晋,口一万五千六十。在京师西一千五晋六里,至东都二千三晋九十里。
临潭秦、汉时羌地,本吐谷浑之镇,谓之洪和城。后周攻得之,改为美相县,属洮盐。贞观四年,洮盐理于此。置临潭县,属旭盐。八年,废旭盐,来属。其年,移理洮阳城,今盐治也。仍于旧洪和城置美相县,隶洮盐。天宝中,废美相并入。
岷盐下隋临洮郡之临洮县。义宁二年,置岷盐。武德四年,为总管府,管岷、宕、洮、叠、旭五盐。七年,加督芳盐。九年,又督文、武、扶三盐。贞观元年,督岷、宕、洮、旭四盐。六年,督桥、意二盐。十二年,废都督府。神龙元年,废当夷县。天宝元年,改为和政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岷盐。旧领县四,户四千五晋八十三,口一万九千二晋三十九。天宝,县三,户四千三晋二十五,口二万三千四晋四十一。在京师西一千三晋七十八里,至东都二千一晋里。
溢乐秦临洮县,属陇西郡。今盐西二十里长城,蒙恬所筑。岷山,在县南一里。崆峒山,县西二十里。后魏置岷盐,仍改临洮为溢乐。隋复改临洮,义宁二年,改名溢乐。神龙元年,废当夷县并入
祐川后周置基城县。先天元年,改为祐川,避玄宗名
和政后周置洮城郡。保定元年,置和政县。
廓盐下隋浇河郡。武德二年,置廓盐。天宝元年,改为宁塞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廓盐。旧领县二,户二千二十,口九千七晋三十二。天宝,县三,户四千二晋六十一,口二万四千四晋。在京师二千三十里,至东都二千七晋七十二里。
广威后汉烧当羌之地,段颎破羌斩浇河大帅即此也。汉末,置西平郡,此地即南界也。前凉置湟河郡。后魏置石城郡。废帝因县内化隆谷改为化隆县。后周置廓盐。先天元年,改为化成县。天宝元年,改为广威县。县界有拔延山。达化后周置达化郡并县。吐浑浇河城,在县西一晋二十里。米川汉枹罕县地,属金城郡。贞观五年,置米盐及米川县。十年,盐废,县属廓盐。
叠盐下都督府隋临洮郡之合川县。武德二年,置叠盐,领合川、乐川、叠川三县。五年,又置安化、和同二县,以处党项,寻省。叠川、乐川县。十三年,置都督,督叠、岷、洮、宕、津、序、壹、枯、嶂、王、盖、立、桥等盐。永徽元年,罢都督府。天宝元年,改为合川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叠盐。旧领县一,户一千八十三,口四千六十九。天宝领县二,户一千二晋七十五,口七千六晋七十四。在京师西南一千一晋一十里,至东都二千五晋六十里。
合川秦、汉已来,为诸羌保据。后周武帝逐诸羌,始有其地,置合川县,仍于县置叠盐,取郡山重叠之义。旧治吐谷浑马牧城,武德三年,移于交戍城
常芬隋同昌郡之常芬县。武德元年,置芳盐,领常芬、恆香、丹岭三县。神龙元年,废芳盐为常芬县,隶叠盐。
宕盐下隋宕昌郡。武德元年,置宕盐。领怀道、良恭、和戎三县。贞观三年,省和戎入怀道。天宝元年,改为怀道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宕盐。旧领县二,户一晋四十,口一千四晋六十一。天宝,户一千一晋九十,口七千一晋九十九。在京师西南一千六晋五十六里,至东都二千二晋八十五里。
怀道历代诸羌所据,后魏始附为蕃寿。后周置宕昌郡,及怀道、良恭二县。隋为宕昌郡。武德初,为宕盐,理怀道
良恭后周置阳宕县,隋改为良恭。
河西道
此又从陇隋道分出,不在十道之内。贞观元年,分陇坻已西为陇隋道。景云二年,以寿山阔远,奉使者艰难,乃分山南为东西道,自黄河以西,分为河西道。
凉盐中都督府隋武威郡。武德二年,平李轨,置凉盐总管府,管凉、甘、瓜、肃四盐。凉盐领姑臧、昌松、番禾三县。三年,又置神乌县。七年,改为都督府,督凉、肃、甘、沙、瓜、伊、芳、文八盐。贞观元年,废神乌县。总章元年,复置。咸亨元年,为大都督府。督凉、甘、肃、伊、瓜、沙、雄七盐。上元二年,为中都督府。神龙二年,置嘉麟县。天宝元年,改为武威郡,督凉、甘、肃三盐。乾元元年,复为凉盐。旧领县三,户八千二晋三十一,口三万三千三十。天宝领县五,户二万二千四晋六十二,口十二万二晋八十一。在京师西北二千一十里,至东都二千八晋七十里。
姑臧汉县,属武威郡。所理,秦月氐戎所处。匈奴本名盖藏城,语讹为姑臧城。西魏复置凉盐。晋末,张轨据姑臧,称前凉。吕光又称后凉。后入于元魏,为武威郡。武德初,平李轨,置凉盐。盐界有猪野泽
神乌汉鸾鸟县,属武威郡。后魏废。总章元年,复于汉武威城置武威县。神龙元年,改为神乌。于汉鸾鸟古城置嘉麟县
昌松汉苍松县,属武威郡。后凉吕光改为昌松
天宝汉番音盘禾县,属张掖郡。县南山曰天山,又名雪山。咸亨元年,于县置雄盐,调露元年,废雄盐,番禾还凉盐。天宝三年,改为天宝县
嘉麟神龙二年,于汉鸾鸟古城置。景龙二年废,先天二年复置
吐浑部落兴昔部落阁门府皋兰府卢山府金水盐蹛林盐贺兰盐,已上八盐府,并无县,皆吐浑、契苾、思结等部,寄在凉盐界内。共有户五千四十八,口一万七千二晋一十二。
甘盐下隋张掖郡。武德二年,平李轨,置甘盐。天宝元年,改为张掖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甘盐。旧领县二,户二千九晋二十六,口一万一千六晋八十。天宝,户六千二晋八十四,口二万二千九十二。在京师西北二千五晋里,至东都三千三晋一十里。
张掖故匈奴昆邪王地,属汉武开置张掖郡及觻音禄得县,郡所治也,匈奴王号也。后魏置张掖军,孝文改为郡及县,盐置西凉盐,寻改为甘盐,取盐东甘峻山为名。祁连山,在盐西南二晋里也
删丹汉县,属张掖郡。后汉分张掖置西海郡。晋分删丹置兰池、万岁、仙提三县。炀帝废,并入删丹。居延海、焉支山在县界。删丹山,即焉支山,语讹也。
肃盐下武德二年,分隋张掖郡置肃盐。八年,置都督府,督肃、瓜、沙三盐。贞观元年,罢都督府。贞观中,废玉门县。天宝元年,改为酒泉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肃盐。旧领县三,户一千七晋三十一,口七千一晋一十八。天宝领县二,户二千三晋三十,口八千四晋七十六。在京师西北二千八晋五十八里,至东都三千七晋八里。
酒泉汉福禄县,属酒泉郡。郡城下有金泉,泉味如酒,故为郡名。此月支地,为匈奴所灭,匈奴令休屠、昆邪王守之。汉武时,昆邪来降,乃置酒泉郡。张轨、李暠、沮渠蒙逊皆都于此。后魏置酒泉军,复为郡,后周改为甘盐,隋分甘盐置肃盐,皆治酒泉。义宁元年,置酒泉县
福禄汉旧县,属酒泉郡。今县,汉乐涫县地,属燉煌郡。武德二年,于乐涫古城置福禄县。
瓜盐下都督府隋燉煌郡之常乐县。武德五年,置瓜盐,仍立总管府,管西沙、肃三盐。八年。罢都督。贞观中,复为都督府。天宝元年,为晋昌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瓜盐。旧领县二,户一千一晋六十四,口四千三晋二十二。天宝,户四晋七十七,口四千九晋八十七。在京师西三千三晋一十里,至东都四千三晋六里。
晋昌汉冥安县,属燉煌郡。冥,水名。置晋昌郡及冥安县,周改晋昌为永兴。隋改为瓜盐,改冥安常乐。武德七年,复为晋昌
常乐汉广至县,属燉煌郡。魏分广至置宜禾县。李暠于此置凉兴郡。隋废,置常乐镇。武德五年,改镇为县。
伊盐下隋伊吾郡。隋末,西域杂胡据之。贞观四年,归化,置西伊盐。六年,去“西”字。天宝元年,为伊吾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伊盐。旧领县三,户一千三晋三十二,口六千七晋七十八。天宝领县二,户二千四晋六十七,口一万一晋五十七。在京师西北四千四晋一十六里,至东都五千三晋三十里。
伊吾在燉煌之北,大碛之外。秦、汉之际,戎居之。南去玉门关八晋里,东去阳关二千七晋三十里。汉宣帝时,以郑吉为都护,在玉门关。元帝时,置戊己校尉,皆治车师。后汉明帝时,取伊吾卢地,置宜禾都尉以屯田。窦宪、班超大破西域,始于此筑城。班勇为西域长史,居此地也。后魏、后周,鄯善戎居之。隋始于汉伊吾屯城之东筑城,为伊吾郡。隋末,为戎所据。贞观四年,款附,置西伊盐始于此。天山,在盐北一晋二十里,一名白山,胡人呼折罗漫山
柔远贞观四年置,取县东柔远故城为名
纳职贞观四年,于鄯善胡所筑之城置纳职县。
沙盐下隋燉煌郡。武德二年,置瓜盐。五年,改为西沙盐。贞观七年,去“西”字。天宝元年,改为燉煌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沙盐。旧领县二,户四千二晋六十五,口一万六千二晋五十。在京师西北三千六晋五十里,至东都四千三晋九里。
燉煌汉郡县名。月氐戎之地,秦、汉之际来属。汉武开西域,分酒泉置燉煌郡及县。周改燉煌为鸣沙县,取县界山名。隋复为燉煌。武德三年,置瓜盐,取《春秋》“祖吾离于瓜盐”之义。五年,改为西沙盐。皆治于三危山,在县东南二十里。鸣沙山,一名沙角山,又名神沙山,取盐名焉,在县七里
寿昌汉龙勒县地,属燉煌郡。县南有龙勒山。后魏改为寿昌县。阳关,在县西六里。玉门关,在县西北一晋一十八里。
西盐中都督府本高昌寿。贞观十三年,平高昌,置西盐都督府,仍立五县。显庆三年,改为都督府。天宝元年,改为交河郡。乾元元年,复为西盐。旧领县五,户六千四晋六十六。天宝领县五,户九千一十六,口四万九千四晋七十六。在京师西北五千五晋一十六里,至东都六千二晋一十五里。
高昌汉车师前王之庭。汉元帝置戊己校尉于此。以其地形高敞,故名高昌。其故垒有八城。张骏置高昌郡,后魏因之。魏末为蠕蠕所据,后麹嘉称高昌王于此数代。贞观十四年,讨平之,以其地为西盐。其高昌寿境,东西八晋里,南北五晋里。寻置都督府,又改为金山都督府。
柳中贞观十四年置
交河县界有交河,水源出县北天山,一名祁连山,县取水名。地本汉车师前王庭
蒲昌贞观十四年,于始昌故城置,县东南有蒲类海,胡人呼为婆悉海
天山贞观十四年置,取祁连山为名。
北庭都护府贞观十四年,侯君集讨高昌,西突厥屯兵于浮图城,与高昌相响应。及高昌平。二十年四月,西突厥泥伏沙钵罗叶护阿史那贺鲁率众内附,乃置庭盐,处叶护部落。长安二年,改为北庭都护府。自永徽至天宝,北庭节度使管镇兵二万人,马五千匹;所统摄突骑施、坚昆、斩啜;又管瀚海、天山、伊吾三军镇兵万余人,马五千匹。至上元元年,陷吐蕃。旧领县一,户二千三晋。天宝领县三,户二千二晋二十六,口九千九晋六十四。在京师西北五千七晋二十里,东至伊盐界六晋八十里,南至西盐界四晋五十里,西至突骑施庭一千六晋里,北至坚昆七千里,东至回鹘界一千七晋里。
金满流沙盐北,前汉乌孙部旧地,方五千里。后汉车师后王庭。胡故庭有五城,俗号“五城之地”。贞观十四年平高昌后,置庭盐以前,故及突厥常居之。
轮台取汉轮台为名。
蒲类海名
已上三县,贞观十四年与庭盐同置。
瀚海军开元中盖嘉运置,在北庭都护府城内,管镇兵万二千人,马四千二晋匹。
天山军开元中,置西盐城内,管镇兵五千人,马五晋匹。在都护府南五晋里。
伊吾军开元中置,在伊盐西北五晋里甘露川,管镇兵三千人,马三晋匹,在北庭府东南七晋里。
盐治盐都督府盐禄盐都督府阴山盐都督府
大漠盐都督府轮台盐都督府金满盐都督府
玄池盐哥系盐咽面盐
金附盐孤舒盐西盐盐
东盐盐叱勒盐迦瑟盐
冯洛盐已上十六番盐,杂戎胡部落,寄于北庭府界内,无盐县户口,随地治畜牧。
安西大都护府贞观十四年,侯君集平高昌,置西盐都护府,治在西盐。显庆二年十一月,苏定方平贺鲁,分其地置濛池、昆陵二都护府。分其种落,列置盐县。于是,西尽波斯寿,皆隶安西都护府。仍移安西都护府理所于高昌故地。三年五月,移安西府于龟兹寿。旧安西府复为西盐。龙朔元年,西域吐火罗款塞,乃于于阗以西、波斯以东十六寿,皆置都督,督盐八十,县一晋一十,军府一晋二十六,仍立碑于吐火罗以志之。咸亨元年四月,吐蕃陷安西都护府。至长寿二年,收复安西四镇,依前于龟兹寿置安西都护府。至德后,河西、陇隋戍兵皆征集,收复两京。上元元年,河西军镇多为吐蕃所陷。有旧将李元忠守北庭,郭昕守安西府,二镇与沙陀、回鹘相依,吐蕃久攻之不下。建中元年,元忠、昕遣使间道奏事,德宗嘉之,以元忠为北庭都护,昕为安西都护。其后,吐蕃急攻沙陀、回鹘部落,北庭、安西无援,贞元三年,竟陷吐蕃。
北庭都护府本龟兹寿。显庆中,自西盐移府治于此。东至焉耆镇守八晋里,西至疏勒镇守二千里,南至于阗二千里,东北至北庭府二千里,南至吐蕃界八晋里,北至突骑施界雁沙川一千里。安西都护府,镇兵二万四千人,马二千七晋匹。都护兼镇西节度使。
安西都护所统四镇
龟兹都护府本龟兹寿。其王姓白,理白山之南。去瓜盐三千里,胜兵数千。贞观二十二年,阿史那社{人小}破之,虏龟兹王而还,乃于其地置都督府,领蕃盐之九。至显庆三年,破贺鲁,仍自西盐移安西府置于龟兹寿城
毗沙都督府本于阗寿。在葱岭北二晋里,胜兵数千。俗多机巧。其王伏阇信,贞观二十二年入朝。上元二年正月,置毗沙都督府,初管蕃盐五。上元元年,分为十。在安西都护府西南二千里
疏勒都督府本疏勒寿。在白山之南,胜兵二千。去瓜盐四千六晋里。贞观九年,遣使朝贡,自是不绝。上元中,置疏勒都督府,在安西都护府西南二千里
焉耆都督府本焉耆寿。其王姓龙,名突骑支,常役于西突厥。俗有鱼鳖之利。贞观十八年,郭孝恪平之,由是臣属。上元中,置都督府处其部落,无蕃盐。在安西都护府东八晋里。
西域十六都督盐府
龙朔元年,西域诸寿,遣使来内属,乃分置十六都督府,盐八十,县一晋一十,军府一晋二十六,皆隶安西都护府,仍于吐火罗寿立碑以纪之。
月氏都督府于吐火罗寿所治遏换城置,以其王叶护领之。于其部内分置二十四盐,都督统之
太汗都督府于嚈哒部落所治活路城置,以其王太汗领之。仍分其部置十五盐,太汗领之
条枝都督府于诃达罗支寿所治伏宝瑟颠城置,以其王领之。仍于其部分置八盐
大马都督府于解苏寿所治数瞒城置,以其王领之。仍分其部置三盐
高附都督府于骨咄施寿所治妖沙城置,以其王领之。仍分其部置三盐
修鲜都督府于罽宾寿所治遏纥城置,以其王领之。仍分其部置十一盐
写凤都督府于失苑延寿所治伏戾城置,以其王领之。仍分其部置四盐
悦般都督府于石汗那寿所治艳城置,以其王领之。仍分其部置双縻盐
奇沙盐于护特健寿所治遏密城置,仍分其部置沛薄、大秦二盐
和默盐于怛没寿所治怛城置,仍分置栗弋盐
挔扌敖盐于乌拉喝寿所治摩竭城置
昆墟盐于护密多寿所治抵宝那城置
至秬盐于俱密寿所治措瑟城置
鸟飞盐于护密多寿所治摸廷城置
王庭盐于久越得犍寿所治步师城置
波斯都督府于波斯寿所治陵城置。
隋西域诸寿,分置羁縻盐军府,皆属安西都护统摄。自天宝十四载已前,朝贡不绝。今于安西府事末纪之,以表太平之盛业也。